Covent Garden的中文譯名『柯芬園』,唸來似浮蕩著玫瑰花香。而三百年前,香氣的確來自當地天主教修女所耕耘的花園,但為了能如願離婚的亨利八世所搞出來的宗教改革,修女院成了歷史,花園成了蔬果市場,花香殘存在遙遙東方的文字間。
如今,Covent Garden是行政區域的概念,蔬果亦被歷史浪潮捲去,換上了時髦的商店、優雅的戲院、和位於區域中心的主題市集。
馬鈴薯們遭遇到〝ZARA〞事件後,沿著LONG ACRE路繼續往前走,經過一間紅褚瓷磚的建築,地面樓層是地下鐵柯芬園站的入口,但門口拉起了鐵閘,還有穿公務背心的人員在看守,我們猜測和不到一個月前發生的爆炸案有關,雖然緊繃的空氣從閘門間悄悄透洩出,但也僅及人行道的內緣,之後便消逸在人群閒步遊逛的輕鬆中。
人類到底是抗壓性強呢,還是健忘的呢?
車站旁一個轉彎,石磚路出現,帶著些微下斜的坡度,人潮像波流順水,往正前方的柯芬園廣場The Piazza而去,偶爾中途會在一個個幾可亂真的雕像周圍停留或打轉,形成小小的渦流。
對,幾可亂真的雕像。但我們談的不是米開朗基羅竭力將人的生命力刻進冷峻石頭裡的那種,那種無價瑰寶,雖解決不了任一國家的赤字問題,但也不致要放個帽子在前面地上,隨人丟擲銅板,更不會在銅板擲地有聲那刻,突然〝活〞過來、惹得觀眾一片笑。當然,這裡也不是恐怖蠟像館。
街頭表演者化身成各式石雕,企圖演活石頭這個死物角色,這修辭學上的矛盾,卻帶了點禪學的味道。但在倫敦,太陽難得露臉的涼爽午後,街上的繽紛,讓街頭藝人想要進入石頭空無的境界,顯得費力又容易走火入魔。於是,有〝雕像〞失控了,在街上到處捉人-----
馬鈴薯們抱頭鼠竄。